&esp;&esp;—— ——
&esp;&esp;十三日的时候,江芸芸在通政司翻看政令条例,快到午饭时,突然听到外面有小厮的议论声。
&esp;&esp;“听说了嘛,前几日刑部的白尚书也上折子致仕了,陛下同意了,后来又听说打算让左都御史闵珪该任刑部尚书了。”
&esp;&esp;“嚯,这位都御史都要七十了吧,比白尚书年纪还大呢。”
&esp;&esp;“可不是,正正七十呢,瞧瞧人家,七十还当尚书了,真是好官运啊。”
&esp;&esp;“那倒也未必,像是找不到人来顶这个位置,才把左都御史挪过来的,两个人不是平级的吗?算不上高升,只能算平调。”
&esp;&esp;“也是,真是奇怪,我之前远远看到白尚书,不是还挺坚朗的嘛,我看现在各部都热闹极了,都猜自己的头上的那片天是不是要换了。”
&esp;&esp;“那个谶语你听过了吧!啧啧,谁家不是人人自危啊。”
&esp;&esp;“嘘,不要命了,别说了。”
&esp;&esp;两人的脑袋鬼鬼祟祟地凑在一起,相互张望着,唯恐被人听到。
&esp;&esp;江芸芸顺势低下头,把手里的那页纸安安静静翻了过去,等人走远了也没有再抬起头。
&esp;&esp;她的案桌前已经堆满了历代的案件,各类法条也密密麻麻摆满了桌头。
&esp;&esp;有些案件被特别标明,放上了红纸条。
&esp;&esp;有些案件则被她直接放到边上去了。
&esp;&esp;前朝蓄奴之风盛行,后来在立国之争中,当时是有很多奴隶重新获得自由,但随着年代逐渐和平安稳,加上连年灾荒,又有很多人开始卖身为奴。
&esp;&esp;这一点,江芸芸倒是很有想法。
&esp;&esp;南方蓄奴之风蔚然成风,当时一个扬州江家的大宅子的仆人就有三百多人,听闻江家还有不少庄园,加起来近五百人的奴隶,这还不包括佃户。
&esp;&esp;听闻南直隶巨富之家的曹家就是仆从如云,数不胜数。
&esp;&esp;巨富豪强拿走了太多人口,势必导致国家收上的税也逐年减少,就算是清丈出来的土地,也很快就会被这些富贵人家拿走。
&esp;&esp;贫富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,百姓的日子势必会被逐渐压缩,到最后便又是一场场起义。
&esp;&esp;其实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是下过诏令的,凡在战乱中由于势弱力孤或贫乏不能自存而卖身为奴者,“诏书到约,即放为良”,并由朝廷出钱来赎回因贫困而被典卖的农民,截至到洪武十九年,开封的几个府出钱赎回奴婢就达两百七十四人。
&esp;&esp;江芸芸把那份诏令仔仔细细读了读。
&esp;&esp;很简单的一封内容,没有规定前提,也没有惩罚措施,但他到底是国家诏令。
&esp;&esp;江芸芸把手里的内容贴上红纸条。
&esp;&esp;“逼良为贱。”江芸芸摸着封皮低声说道。
好版主